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在前幾篇文章裡,我談到資料中心的 CAPEX、OPEX、伺服器需求,以及 不同區域的比較.
這些數字和模型固然重要,但真正困擾決策者的,往往不是「怎麼算」,而是 要在哪裡做出長期承諾.
換句話說,選址從來不是單純的工程計算,它更像是一場 長期博弈 —— 企業必須在能源、政策與市場的不確定性之間,找到能支撐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位置。
過去的資料中心選址邏輯很簡單:找電價低、土地便宜的地方。
但在 AI 算力暴增、碳排規範收緊的時代,這樣的思維已經過時。
• 電價低≠長期安全:一個市場今天便宜,但明天可能因碳稅或能源短缺,讓成本曲線急遽翻轉。
• 土地取得≠社會接受:即使買到地,如果缺乏社區支持,專案可能被地方政治拖延多年。
• 政策優惠≠市場穩定:補貼可能隨政黨輪替而消失。
真正的挑戰是:選址不是短期工程決策,而是一場 長跑式的戰略承諾.
從 Google 到 AWS,再到 Microsoft 和 Meta,這些科技巨頭給我們的啟示很清楚:
換句話說,資料中心其實就是能源基礎設施的延伸.
忽視能源,所有 CAPEX/OPEX 模型都只是表面文章。
圖片來源:Trellis
許多人以為選址只是壓低 CAPEX 與 OPEX,但真正高階的玩家,會把它當成 創造戰略優勢的槓桿:
選址不是找一個「便宜的地方」,而是用一個地點,把 能源、政策、社會契約 綁在一起,變成護城河。
AI 算力時代的能源黑洞
碳費與碳權,改寫成本模型
社會接受度成為隱形紅線
對企業:未來的領先者不是「找到最便宜地點」的人,而是能在 能源安全、政策合作、社會合法性 三者間找到平衡的人
對供應商:單純賣設備的時代結束了。能協助客戶設計 「綜合選址+合作框架」 的廠商,才會被當成真正的戰略夥伴
對政府:資料中心不只是投資案,而是能源與社會治理的一部分。誰能設計出穩定的政策(Data Center Site Selection Strategy)框架,就能吸引長期布局
圖片來源:Flexential
回顧本系列文章:
數據中心選址的關鍵因素(一):台、歐、美電價與供電穩定性的佈局啟示
數據中心選址的關鍵因素(二):台、歐、美碳稅制度與碳排放政策解析
保持聯繫:Contact
以下為參考資料來源: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AI算力正夯,科技巨頭如何突破資料中心耗電的困境?》: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47/8280932
Data Center Knowledge《How Apple Played The Incentive Game》:https://www.datacenterknowledge.com/hyperscalers/how-apple-played-the-incentive-gam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