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淨零產業法》: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戰略衝擊與因應

歐盟淨零產業法影響|EU NZIA Impact on Taiwan Renewables

歐盟在 2023 年拋出 《淨零產業法案》(NZIA),並於 2024 年 6 月正式生效。

這部法案的核心目標是到 2030 年,讓歐盟境內至少能自給 40% 的清潔技術需求。

這背後有兩個直接動機:一是回應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帶來的補貼競爭,二是減少對中國等單一來源的高度依賴。

對歐洲而言,這不只是能源議題,而是產業主導權的戰略選擇。

EU NZIA Impact on Taiwan Renewables

圖片來源:Unsplash

一、為何需要 NZIA

美國在 2022 年推出 IRA,投入 3,690 億美元,吸引大量綠能投資流向美國。若歐盟不採取對應措施,勢必落於下風。

另一方面,歐洲在關鍵淨零技術上嚴重依賴進口。2022 年,96% 的太陽能板來自中國,風機進口也過半仰賴單一來源。這讓歐洲能源自主與產業安全蒙上陰影。

國際能源署(IEA)估計,2030 年全球淨零技術市場規模將達 6,000 億歐元。歐盟若缺乏製造能力,不僅會錯失龐大經濟利益,更可能在地緣政治中失去談判籌碼。

因此,NZIA 被視為「歐洲版 IRA」,但帶有更強的防禦色彩。

二、法案的主要內容

圖片來源:MOEA

雖然 NZIA 條文長達九章,但核心精神可濃縮為七大面向:

1. 策略性技術清單與目標

法案列出 19 項涵蓋太陽能、風電、電池、電網、熱泵、電解槽、燃料電池、CCS 甚至核能的「戰略淨零技術」。

目標是在 2030 年前,至少 40% 的部署需求由歐盟境內製造滿足,並在 2040 年爭取 15% 的全球市占率。

這些數字雖不是強制,但方向已經很明確。

2. 許可簡化與戰略性專案

傳統上,歐洲的行政流程冗長,往往拖慢投資。

NZIA 規定各國必須設立「單一窗口」(one-stop shop),一般製造項目須在 12–18 個月內完成審批。

如果是被認定為「戰略性專案」,還能享有更快的加速流程,並獲得「最高國家重要性」待遇。

這代表歐洲願意打破以往的官僚習慣,為產業開綠燈。

3.「淨零加速谷」(Net-Zero Acceleration Valleys)

簡單來說,就是打造產業聚落。歐盟希望各國能劃定特定區域,集中基礎設施與政策支持,吸引投資進駐。

這些加速谷特別鎖定需要經濟轉型的地區,例如中東歐與南歐,藉此讓產業投資不再集中在少數先進國家。

4. 碳捕捉與封存(CCS)

歐盟設定,到 2030 年要具備 5,000 萬噸/年 的 CO₂ 注入能力,並要求油氣公司依照產量分攤責任。

如果企業未達標,將面臨罰則。這是歐洲少見地對傳統能源企業下「硬指標」。

5. 公共採購與供應鏈韌性

從此之後,歐盟的標案不再只看價格,而是必須將「供應鏈多元化」納入評分。

如果某項技術過度依賴單一來源(例如中國),投標方必須提供替代來源或承諾分散供應。

這對中國廠商而言是直接的挑戰,也意味著台灣、韓國等供應者可能迎來新的機會。

6. 重視人才與創新

歐盟將設立「淨零產業學院」,三年內培訓十萬名相關技術人員,並設「監管沙盒」,讓創新技術能在真實環境中測試,不至於因法規過嚴而被扼殺。

7. 治理與資金

NZIA 並沒有像 IRA 那樣直接投入龐大補貼,而是設立「淨零歐洲平台」來協調各國,並放寬補貼限制,讓財力雄厚的國家如德國、法國可以大力支持本國產業。

歐盟中央的角色更多是「政策號召者」,而不是金援者。

三、歐盟內部反應與獲益國家

1. 立法過程與政治平衡

NZIA在歐盟內部獲得廣泛支持,被視為對美國和中國競爭的必要回應。

然而,各會員國因產業結構不同,在立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分歧與討論。

支持者(如法國、德國等)主張歐盟必須強力介入,避免在新能源產業被美中邊緣化。

較保守者(如一些北歐和自由貿易取向國家)則擔憂過度保護主義可能影響市場效率

最終通過的法案在「高目標」與「有限干預」之間取得平衡:訂下了40%產能等宏偉目標,但實際措施以流程改善為主,並未完全走向歐盟中央大規模財政補貼

這種折衷使各國都能接受:積極派看到方向,謹慎派也放心,因中央不直接推出巨額聯盟級補貼而較能接受。

雖然放寬國家補貼限制仍可能引發一定程度的「補貼競賽」,但在歐盟的國家補貼規則框架下,相關風險被認為可控。

在表決上,歐盟理事會於2024年5月幾乎一致地批准了NZIA,顯示政治共識已形成。

2. 主要受惠國家與區域

獲益者角度看,NZIA對歐盟內不同國家的影響不一。

首先,法案將核能納入策略技術清單,這一點被認為是法國大力爭取的成果

法國擁有成熟的核電產業,NZIA承認核能對淨零的重要貢獻,意味著法國相關企業在歐盟框架下可受到更多支持,法國可說是明顯受惠國之一。

其次,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擁有太陽能、生質能製造基礎的國家,可望藉由40%目標刺激新投資,擴大本國產線規模

中東歐國家以及南歐部分地區,因勞動力成本較低且有土地設廠優勢,可能吸引歐美及亞洲廠商前往設立生產基地,享受歐盟補貼與鄰近市場的利好。

例如,波蘭、匈牙利已是歐洲電池生產重鎮,未來可能迎來更多產能擴張投資。

NZIA的淨零加速谷機制亦將優先佈局於轉型中的區域,代表東歐、南歐經濟轉型地區有望獲得額外的基礎建設和補助支援。

這不僅帶來綠色就業,也促進歐盟內部分佈更均衡的清潔技術生態系統。

3. 執行挑戰與風險

然而,NZIA在執行落地上也面臨挑戰。

一大挑戰是資金和協調:由於缺少統一的歐盟財政支持,產能擴張主要仰賴各國自行補貼和民間投資。

富有國家可以給予企業更多誘因,反觀財力較弱國家可能難以匹配,這或將導致歐盟內部在吸引投資上出現新的不平衡。

此外,目標實現的可行性也受到質疑。

有分析指出,NZIA雖訂下高目標,卻「缺乏足夠工具和資源」來保證實現。

例如,2030年40%的目標意味著歐洲要在短短幾年內將多項新能源設備的本土產量提高數倍甚至數十倍,這需要解決原料取得、技術授權、環評程序等一系列難題。

尤其在全球供應鏈仍由亞洲生產商主導的背景下,歐洲企業是否有足夠競爭力和意願回流本土,是未知數。

還有一些批評者擔心,加速許可可能在環境與社區參與上留下隱患:為趕進度而削弱監管,未來可能引發地方抗拒或環境爭議。

總的來說,歐盟成員國對NZIA的戰略方向是支持的(畢竟關乎歐洲競爭力與能源安全),但實施成效仍有待觀察

不過無論如何,歐盟透過NZIA已明確向全球宣示:在綠色產業供應鏈上,歐洲將走出一條強化自主、分散風險的新路徑。

四、全球外溢效應

首先是 中國。歐洲市場長期依賴中國的太陽能與電池,NZIA 幾乎就是針對這點設計。對中國廠商來說,最可行的對策是直接在歐洲建廠或合資,轉為「歐洲製造」以保住市場。這股趨勢其實已經開始。

韓國與日本 相對有利,因為它們早已在歐洲建立電池與氫能產能,例如韓華 Q-Cells、LG、SK 在德國與中東歐的投資。這些既有佈局,讓他們在韌性要求下更具競爭力。

至於 東南亞,如馬來西亞與越南,原本在太陽能模組出口上還能分一杯羹,但隨著歐盟提高在地化要求,這些市場可能被邊緣化。更大的趨勢是,全球的淨零政策正在進入「你追我趕」的階段。

美國有 IRA,歐洲有 NZIA,日本與中國也推出各自的轉型計畫。

供應鏈將更區域化,效率可能下降,但風險分散度會提高。

五、對台灣的影響與因應

那麼,台灣在這場變局中應該如何自處?

對開發商來說,挑戰是「雙重本土化」。在台灣投標必須符合台灣的在地化規範,在歐洲母公司又得遵守歐盟的韌性要求。解方是建立「原產地規劃表」,把兩地規則一次納入,並提前導入符合歐洲標準的台灣供應商。

對供應商,單純出口將愈來愈困難。台灣業者要麼選擇在歐洲設廠或合資,要麼走向高階零組件與智慧化維運,避開低價競爭。台灣在 ICT 與半導體上的優勢,正好能與再生能源結合,創造出差異化。

對政府,關鍵在於兩件事:一是確保綠電供給與 PPA 制度跟得上,讓台灣能符合 RE100 的需求;二是引入「供應鏈韌性」的評分概念,與歐盟語言對齊,增加外商與本土合作的誘因。同時,也要積極對接歐盟平台,參與標準制定,爭取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中的位置。

六、策略洞見

歐盟《淨零產業法》(EU NZIA Impact on Taiwan Renewables)開啟綠能產業新競局,各國爭奪供應鏈主導權。

台灣不能置身事外,若墨守成規,恐被排除於先進市場,但也可藉轉型升級搶到新定位。

策略上以「開放×自主」並進:

  • 對內培養關鍵技術與本土韌性
  • 對外深化與盟友合作、互認標準、強化供應鏈安全。

企業應前瞻布局海外與技術合作,分散政策風險。

總之,綠色轉型亦是供應鏈角力,台灣需以政策創新與產業策略加速對齊,確保不缺席。

圖片來源:Linkedin

保持聯繫:聯絡資訊

以下為資料參考來源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淨零產業法》:https://www.taitra.org.tw/News_Content.aspx?n=104&s=95169#

European Union: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3_1665

立法院歐盟淨零產業法之法制簡介:https://reurl.cc/EQ6Z7v

科技產業資訊室:https://reurl.cc/1ObogX

金杜律師事務所:https://reurl.cc/qYv1aD

Global Policy Watch:https://www.globalpolicywatch.com/2024/08/the-eu-net-zero-industry-act-enters-into-force/

Bruegel:https://www.bruegel.org/first-glance/net-zero-industry-act-puts-eu-credibility-risk#:~:text=Ultimately%2C%20the%20initiative%20the%20NZIA,fail%20to%20achieve%20its%20objectiv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