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商觀察

供應商盡職調查|Vendor Due Diligence

一、為什麼供應商評估總有盲區?

在挑選供應夥伴時,企業往往已經評估了價格、產能、地理風險與交期,但真正的風險,往往不是靠幾次談判或參訪就能揭露。

這就像一場面試——雙方談得熱絡,但彼此都會修飾亮點、略過隱憂。

供應商的簡報與工廠參訪,也可能只是一個包裝,並不等於長期的穩定合作。

二、供應商盡職調查的核心價值

我的觀察是:在合作前期進行盡職調查,就像是買保險一樣

它的目標不是替決策者下定論,而是把資訊盲區縮小,讓風險變得可控

常見需要調查的面向包括:

  • 營運能力與產能穩定性
  • 品質與交付履約紀錄
  • 財務與經營結構健全性
  • 法規遵循狀況與商業聲譽

三、國際標準的啟發

樣的做法與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NIST) 的建議高度一致。

在〈8 Ways to Improve Your Supplier Selection Process〉一文中,他們提出了幾個關鍵步驟:

  1. 了解能力與附加價值看供應商能否提供客製化服務、降低總持有成本(TCO)。
  2. 檢視品質系統確認品質管理、文件完整性與問題追溯能力。
  3. 確認客戶定位確保自己在供應商客戶群中有足夠重要性。
  4. 評估產能狀況瞭解是否有餘裕支援成長,避免過載或閒置風險。
  5. 實地訪查檢查現場管理、環境與文化,確保承諾與實際一致。
  6. 檢查人力彈性是否有備援人員與培訓計畫,避免關鍵人才斷層。
  7. 確認設備維護要有預防性維護計畫,確保關鍵機台穩定運行。
  8. 審視物流能力瞭解運輸安排與備援方案,降低供應中斷風險。

我認為,這些步驟的價值不在形式,而在於幫助企業在合作初期就建立風險敏感度,避免後續高昂代價

四、我的觀察與結語

在供應鏈或策略合作中,資訊不對稱是一種常態

能否在有限時間內獲得可信的依據,往往決定合作是穩定推進,還是潛藏風險。

這正是供應商盡職調查的意義所在:

它不是要替你做決定,而是讓資訊更清楚,讓盲區更可控。

在多數供應鏈或合作策略中,資訊不對稱是一種常態

能否在有限時間內掌握可信的評估依據,往往決定合作是穩定推進,還是潛藏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 供應商盡職調查 會成為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前的重要步驟。

vendor due diligence

圖片來源:Unsplash

保持聯繫聯絡資訊

以下為參考資料

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院分享系統化篩選方式:https://www.nist.gov/blogs/manufacturing-innovation-blog/8-ways-improve-your-supplier-selection-process?utm_source=chatgpt.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